开拓绿色新赛道 箱箱共用上榜临港集团十大绿色场景 天天视讯
6月11日,临港集团十大绿色场景在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上正式发布,上海箱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箱箱共用”)的化工行业“包装+服务+数据”绿色供应链场景与国际氢能谷氢能产业服务场景和华人运通高合汽车“车路城一体化”低碳智慧应用场景等场景一起荣获临港集团十大绿色场景。
箱箱共用“绿色供应链场景”引领赛道新风向
(资料图片)
此次箱箱共用的“绿色供应链场景”作为临港集团十大绿色场景案例之一走进上海碳博会,箱箱共用创始人兼CEO廖清新也对绿色循环赛道的机遇与挑战也提出了新的思考。
廖清新在同期举办的零碳循环产业创新论坛上表示:“工业包装及其循环服务网络作为保障工业连续性生产的基础设施,与公路、铁路、水运有着一样重要的战略价值,我们必须加快把有限的自然资源转化成20年可重复使用的循环资源,助力工业制造及供应链安全体系建设。”
(图:箱箱共用创始人兼CEO廖清新)
从出口的结构来看,随着供给侧改革推进深入,我国出口“新三样”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与此同时,我国工业制造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15.39个百分点。这一系列的转变,说明过去低端、低效、作坊式的制造模式正在逐步退出,取而代之的是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工业新四化”,即绿色化、智能化、定制化和服务化。在此背景下,循环包装作为大物流领域与运力、仓储同等重要的基础设施,要持续推进技术变革,主动匹配工业“新四化”要求,从传统走向现代。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Sullivan)最新数据,2021年中国物流包装市场规模达7600亿元,预计2025年向万亿元大关迈进,目前90%以上为一次性包装,这将是整个绿色循环包装产业的新蓝海。基于数字化技术创新的绿色包装零碳循环服务模式,正在重新定义行业规律和产业价值链,以箱箱共用为代表的企业已显现全球智能包装技术领先的实力。此次论坛现场,箱箱共用获得由弗若斯特沙利文授予的“全球智能包装技术和循环服务领导者”市场地位确认证书。
(图:箱箱共用荣获沙利文认证)
工业包装零碳循环成ESG赛道新风口
临港集团十大绿色场景的发布印证着绿色化、数字化、低碳化是共识度最高、也是当前确定性最高的趋势,绿色低碳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企业和组织共同研究的话题。而箱箱共用“绿色供应链场景”的入选意味着有新风口的出现。在同期举办的零碳循环产业创新论坛中,数百位双碳、循环经济、绿色金融等领域的政企专家和产业精英围绕相关热点议题展开探讨。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秘书长郭占强在开幕致辞时表示:“循环经济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并且循环经济与ESG的理念十分契合。ESG在双碳目标发布后,成为了国内投融资的热点话题,‘资本向善’的理念成为业内普遍共识。循环经济是包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和关键一招,而包装产业是构建绿色供应链的关键一环,也是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以箱箱共用为代表的新业态,助力包装产业的绿色转型,值得大家关注。”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装备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左新宇在致辞时表示:“包装在整个物流领域发挥了多样性的作用,是为数不多的能够陪伴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工具。由于循环包装有标准化、循环化和共享化的特性,在整个社会当中发挥着五个关键性的作用,分别是提高供应链流通的效率、可明确量化的减碳、发挥数字化管理作用、进行自动化场景的匹配以及成为降本增效的管理工具。”
中关村科技租赁执行董事、总经理何融峰在《产融结合赋能零碳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主旨演讲时表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有机结合,由专业的研发企业和专业的金融资本同频共振,才能形成多元场景的解决方案。”
箱箱共用创始人兼CEO廖清新在《新时代背景下循环包装产业的新使命和新战略》演讲时表示:“中国是全球产业规模最大、工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中心,为制造业构建工业包装大循环体系,离不开标准化、数字化、网络化、平台化的产业支撑,也离不开循环包装先进产能建设、循环运营网络的建设、包装资产池的投放以及配套物流、仓储、物联网和数字化全方位的配套和建设,如果将我国全社会的工业物流包装从一次性改造为循环与共用,至少需要投入5万亿元的新增投资,这必将是一个资本与产业共舞的新赛道和新舞台。”
通过碳博会这一平台,越来越多以箱箱共用为代表的绿色创新企业,通过上海的区位优势和长三角一体化协同优势,创新绿色场景,从上海走向全球,加快绿色低碳新赛道产业的发展壮大。
关于零碳循环产业创新论坛:
零碳循环产业创新论坛由上海箱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箱箱共用)于2021年发起,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本届论坛箱箱共用携手上海国创中心共同主办,围绕双碳及ESG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零碳循环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技术路径、投融资等热点议题展开探讨,“以终为始”推动产业供应链向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培育零碳循环绿色生产方式,正成为循环包装产业“助推器”和“风向标”。
关键词: